“研”途皆课堂,“学”中促成长——北师大实验顺义学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研”途皆课堂,“学”中促成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提倡知行结合,孔子带领诸弟子周游列国,徐霞客访遍天下名川大山,编写下煌煌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都是“研学”的经典案例。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子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为了践行学校培养四会自主未来人的教育理念,北师大实验顺义学校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吴风越韵,智创江南”、“大国重器,山水贵客”、“无问东西青春勇”、“中华情,川渝行”、“寻根求本,文化传承”等五条各具特色、契合班型发展需求的主题路线,于2024年1月24日正式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01 云南线
无问西东青春勇,天地俊秀心自由
飞跃2000多公里的山海,从皑皑白雪的北国到暖人心脾的春城,触摸沉入沧桑岁月的悲壮历史,体悟不坠青云志、甘逆暴雨行的青春之歌。2024年1月24日北师大实验顺义学校高一高二人文班从北京出发前往云南,开启游学综合实践之旅,奔赴一次爱与勇气的旅程。
访西南联大 寻大学之光
初入校园,徐徐漫步转弯便见西南联合大学校门旧址。黑底白字,一笔一画铿锵有力。仔细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牌匾中“南”字少了一横,以代表国家破碎,但这也淹没不了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对于知识和学术的渴望。联合大学经火的洗礼,成茁壮之树,现碑前献诵励志,赓续联大精神。
学生感想:
高二2班 史航:“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在2024年1月24日,我终于登上前往云南的航班,从机窗往下看去,广袤的平原逐渐变成辽阔的高原,大片黄黑色的土壤逐渐变成映入眼帘的红壤,绿油油、分割鲜明的农田变为参差错落、清澈透亮的水田,每一处的风景变化都在诉说着中国的地大物博,都在展示着世界这本书的精彩绝伦。此次研学旅行,被浓浓的家国情怀环抱,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我们的内心;如同一曲激昂的歌曲,唱响在我们的耳畔!
松山仰止 祭奠英魂
松山
→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重走滇缅公路,祭奠烈士英魂。此次研学之旅邀请中国远征军的后代王老师,为同学们讲述这份凝重的历史。巍巍松山,它犹如一座高耸入云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昭示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同学们将手中的鲜菊献于墓碑之上,这朵朵菊花传述着:曾经的战士用热血铸成了新的长城,才有了今天的山河无恙。
学生感想:
千秋沧海 民智源泉
初到古镇,深邃的甬道,古朴的砖墙,此起彼伏的飞檐,成排高悬的挂饰,映入眼帘。在和顺古镇,同学们感受到了由“茶”延伸出来的文化延续、思想创新。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山河。”同学们前往国殇园瞻仰烈士群,感悟滇西抗战的不易。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也是一群应该被我们牢记的中国军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吾辈愿在时代风潮中,铭刻先烈之训,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年之托,以满腔热血报慰中华。
学生感想:
高二2班 孙黛云:这次研学我印象最深的是滇西抗战纪念馆,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站在这里,仿佛可以听到那远去的炮火声,感受到那曾经激昂的抗日热情。我沉浸在这份庄重与肃穆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展品,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艰难岁月里的英勇与不屈。这次研学旅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滇西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更是一场民族精神的洗礼。在这场战争中,滇西人民展现了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为了和平而战,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水地貌 神奇世界




在晨光的照耀下,同学们踏上了腾冲火山地质公园、热海的探索之旅。这是一次与大自然的对话,也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博物馆里、自然山川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大家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和好奇。
学生感想:
高二2班 李睿:研学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联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自然环境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学习知识,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自然本身的智慧和力量。比如滇池是云南人民赖以生存的湖泊,这里丰富的水资源为云南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但是在后来的围湖造田中遭到了破坏,水质出现很多问题,使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让自然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大观长联 义怀人心
轻风拂面,研学之旅的最后一天来到了大观楼。这座巍峨壮观的建筑,矗立在湖畔,与周围的景色交相辉映。同学们沉浸在这和谐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氛围中,领略着古人的智慧与才华。研学活动接近尾声,王老师站在大观楼下,深情地总结这次研学之旅的意义。她鼓励同学们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学生感想:



02 贵州线
大国重器传薪火,山水自然谱华章
科技班探寻贵州路线,“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于神秘贵州,探寻国家重器,感受中国力量。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一批批青春的种子扎根到了贵州的大山深处。走进贵州歼击机总装厂(贵飞云马厂)旧址,一排排陈旧的机械仍在诉说曾经那些默默无闻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贵飞的专家告诉同学们:“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这句话是每一位航空人的底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则是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奉献与坚守。步履行间,时代的接力棒传递到同学们手中,艰苦奋斗、踔厉奋发的精神薪火相传。
贵飞专家为同学们讲解
二十二年前,一群中国科学家以“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让“中国天眼”成功屹立在贵州群山之中;二十二年后,一群求知的少年走进群山之中,倾听天眼团队的故事,直面那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的结晶。在南仁东老先生的主持下,天眼团队敢为人先攀高峰、严谨求实展极限、持之以恒探苍穹。“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同学们在惊叹天眼伟力的同时,也因上一代科技人深受“卡脖子”之苦而沉思。在课题“天眼工作原理探究及天眼建成意义”汇报交流的过程,同学们纷纷表示:天眼的魅力不仅仅是代表了科技的高度,更蕴含着天眼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以及“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而这样自主创新、不畏艰苦的工匠精神也将成为同学们人生路上的北极星,指引我们书写好新时代的答卷。
天眼讲座
此外,作为全球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贵州也向我们呈现了黄果树瀑布、天空之桥、苗寨等“风光这边独好”的自然人文景象。在这里,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活着的”知识,纷纷感概:“课本上的知识在自然界中重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会”、“原来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世界。”
黄果树瀑布下学习喀斯特地貌



03 江浙线
吴风越韵,智创江南
数理班行走江浙路线,于人文江浙,领略吴风越韵,感悟智创江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研学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堪称园林之典范的狮子林。大巴车在通往狮子林的路途上轻轻摇晃,而手中的研学手册仿佛是一把钥匙,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韵味的江南。狮子林里,形态各异的假山让我们目不暇接。同学们都兴奋地跑到假山中穿梭,试图与假山来一次亲密接触。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在七里山塘街的昆曲馆里,我们穿着戏曲服饰,身临其境地跟随昆曲老师进行声腔、动作的学习,深入了解昆曲魅力,体验昆曲文化精髓。不同于在剧院里观看,在具有历史意义的苏式园林中,我们沉浸式地感受着江南风雅,听吴侬软语,百转千回;赏百戏之祖,感受文化瑰宝。那一晚,我们在优美典雅的唱词中沉醉,在传统文化中徜徉。


光影几何间,点点皆匠心。以“中而新、苏而新”为原则苏州博物馆,展现了中西方文化融合后的未来建筑可能性。一步一景,贝聿铭先生的设计将苏式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馆内陈列的文物展品上起远古时期,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吴地遗珍、吴塔国宝,那些珍贵文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桨声帆影,汇通南北;南北水悠,化成人文。”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是时间上的流淌,也是空间上的绵延。这条流淌了2000余年的运河滋养出两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长廊。
“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在阿里云,当听到在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等领域,云计算都做出巨大贡献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无比震撼的。这项实地考察不仅让我们认识到每一项工程都需要从基础做起,更激发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科技的巨大兴趣。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西子湖畔,月白风清,泛舟其间,涟漪微起,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音和文化的低吟。坐在船上,看着沿途的风景,拿出一元纸币,纸币上的图画与眼前的三潭印月景象就这样重合在一起。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站在岳王庙门口,我们齐声诵读《满江红》,感受岳飞浩气长存的精神和气节,千年前那慷慨激昂的景象仿佛又重现在我眼前。我想,“精忠报国”四个字,不仅仅是岳母对岳飞的嘱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信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次社会实践互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04 川渝线
中华情·川渝行
综合班踏上川渝路线,古话云:“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于美丽川渝,品巴渝美食、赏山城美景,感受重不一样的中华情。
走进大自然,开展生态教育
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这里山峦含黛,碧水如镜,林涛阵阵,百鸟谐鸣,真正是“国宝的自然天堂,我们的世外桃源”。同学们在这里与国宝亲密接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特有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探访科技工程,揭开科技密码
探访三星堆博物馆,聆听考古专家讲座,赏鉴精美铜器。同学们在感叹神秘古老文明伟大的同时,更树立了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文化自觉与担当精神。三星堆文化的主要发展在殷商时期的四川成都地区。古人用卓越的智慧与独特的信仰,将冰冷坚硬的青铜润色,映射出文与美的光辉。小巧精致的青铜鸟,神秘独特的青铜面具,恢宏大气的青铜神树,这件件青铜文物,历经时光冲刷与泥土掩埋,反而闪烁出更夺目的光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探寻传承千年的超级水利工程——都江堰,从物理、地理学科角度,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原理,了解作为“天府之源”如何造就了“天府之国”,同学们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都江堰是秦朝时李冰组织修建的重要水利工程。其工程的精髓在于,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道主要工程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才使得都江堰千年经久不衰。其景色涛迹千层,浪花跌起,青映两岸,红缀山间,真所谓“清荣峻茂”。作为科技美和自然美结合的典范,都江堰的魅力持久地让我们惊叹不已。




触摸千百年巴渝文化
增强传统文化自信
在巴川量子学校,同学们聆听了西南政法大学研究员、四川大学博士刘川郁带来的《去重庆吃火锅指南》等重庆方言歌曲,以及重庆文旅协会副会长、美食评论学会会长司马青衫对川渝文化的详细讲解;同学们还漫步于武侯祠古建群,领略古代建筑之美,于武侯祠前诵读《前出师表》,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让人动容。




体验红岩文化
坚定红色理想信念
在参观渣滓洞前,有幸邀请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接待部科长刘帅,刘帅老师为同学们深情并茂地讲述了江姐、半截铅笔、小萝卜头等红岩故事,而后同学们走进渣滓洞,在刑讯房、牢房这些曾关押过革命先烈的地方,真情感悟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信仰的英雄事迹,同学们纷纷表示将铭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品川渝文化
研学与友情双丰收
本次研学中,同学们还与德阳巴川中学、巴川量子学校两校学生联动,以同伴教育的方式,共同探访三星堆博物馆、都江堰、洪崖洞,以同龄人的视角了解川渝,收获友谊、收获成长。与川渝两地的学生结伴而行,既牵引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京渝川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研学,不仅是行走的课堂,更是一次感受自然、品味人文、开阔眼界、拓展视野的成长之旅。



05 北京线
寻根求本,文化传承
“寻根求本,文化传承。”作为北师大实验教育集团大家庭的一员,北京线路选择了实验本部、北师大作为寻访的重要目标。
赓续师大文化脉络,传承实验百年精神。走进校史馆,看着一件件陈放的文物,实验中学悠久的历史兀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厚重的历史犹如校史馆摆放的第一座校钟,即使岁月让它刻满了伤痕,也掩盖不了它百年的荣光。而实验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让我们感同身受,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自主、充分的发展。
当清晨的朝阳照耀在午门上时,我们踏入了曾拥有辉煌历史的紫禁城。在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皇城中,我们体会到了历史的悠久,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在故宫,我们被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瑰丽与庄重,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深震撼着。

“研”途皆课堂,“学”中促成长。研学不仅是面向社会、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学习之旅,也是遇见另一个自己的成长之旅。本次活动力求体现“传统与现代”“古典与自然”“历史与人文”互相融合。基础在“行”,核心在“学”,从书桌延伸到自然,真正架起校内外教育街接的桥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文视角,融多学科之力,读透中国这本“生动的教科书”,愿我们都在这场爱与勇气的旅程中汲取力量、激发求知、勇毅前行。

2024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研
学
撰稿|各实践团
摄影|各实践团
审阅|杨文芝 余勇涛 张浩然
编辑|李俊妍

